close

黃彥卓《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》劇照
  中新網北京8月12日電(上官雲) 12日,由新銳女導演黃彥卓執導、編劇的愛情喜劇《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》(以下簡稱《愛情》)在北京迎來百場紀念版演出,該次演出將持續至24日。12日晚,黃彥卓在北京繁星戲劇村接受記者專訪,聊起這部戲的台前幕後以及自己當導演的收穫與經驗。
  新戲談純粹愛情:望對觀眾有所觸動
  《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》是黃彥卓的重要代表作之一。這部戲描述了一個由於穿越而生髮的愛情。故事的男主人公周愛國一直認為愛情並不崇高,為此,他與奶奶徐淑珍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都產生了矛盾。後來的一次意外導致周愛國穿越到奶奶尚且年輕的民國時代,見證了奶奶的初戀,自己也愛上了一個叫做靜怡的女孩,並籍此認識到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純粹。
  在排練之初,黃彥卓曾經為劇名糾結過:這部戲定位是喜劇,前半部分也確實穿插很多喜劇元素,但故事的結局卻是一個地道的悲劇:周愛國和靜怡不得不揮手分離,“所以,也許叫做悲喜劇更合適。”
  談到寫戲的初衷,黃彥卓說,我們這個時代的愛情偏於理智,卻又都會有對純粹愛情的嚮往,因為真善美的東西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,“所以決心把它表現出來,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讓人覺得故事更可信。最後讓男主角這個現代人回到民國,看看奶奶身處的時代對愛情的理解與追求,直觀呈現給觀眾,看能否對其有所觸動。”
  這部戲取得了很可觀的成績:出品約一年的時間已經上演近百場。黃彥卓則表現的很淡定,她說,身為創作者要考慮作品的社會價值,同時要說出自己想說的話,展現內心態度,如此而已。
  選擇當導演非偶然:少時愛看電影 大學受到熏陶
  黃彥卓選擇導演這一行並非偶然。她告訴記者,自己從小就喜歡看電影,小時候家裡管的很嚴,就偷偷去樓下小店租影碟,“還記得是兩塊錢一盤。躲在家裡看,那時候看了好多電影,現在之所以愛講故事,要自己做編劇,跟這段經歷不無關係。”
  上了大學,黃彥卓在中國戲曲學院的校園裡越來越多的接觸舞臺。表演系的排練室是開放式的大玻璃,黃彥卓每次走過,都能看到學生在裡面排練,耳濡目染之下,慢慢走上導演道路。但初入行的經歷並不順暢,黃彥卓用一個“苦”字來形容當時的情形。她說,那個時候對行業內的小規矩、如何租劇場、怎麼和燈光音響溝通對自己來說都是第一堂課,“這個東西在於經驗的積累,我當初的確有點‘拙’。”
  由於家在西南邊,排練的劇場卻在北京東北方向的天通苑附近,黃彥卓幾乎每天都要跑來跑去,盛夏時節沒有空調,每天拎著一個西瓜和劇組的人分吃,苦雖則哭,但生來性格“一條道走到黑”的自己還是堅持了下來。
  “後來劇組的人湊到一起聊起這些經歷,辛苦固然是辛苦,但是都還覺得蠻快樂。”說起那段歲月,今天已小有成就的黃彥卓仍顯得懷念不已。同時,她唯一遺憾的是,由於工作繁忙一直難以多讀書給頭腦“充電”,“雖然目前我已經有了初步的戲劇觀,但還是要通過讀書求得進步。”
 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,黃彥卓想了一個折衷的辦法,“有時間我就去看別的導演排的戲。不在乎票價什麼的,也不在乎是誰排的,關鍵是要從中有收穫。看長處也看短處,學習好的情節設計,借鑒演出成果,在自己的戲里避免失誤,所謂取長補短吧。”
  新戲9月首演:隨排隨改 將觀眾視作“對手”
  交談起來頗顯隨和大度的黃彥卓對自己的劇本卻十分“苛刻”,有些經她創作執導的戲劇甚至到了最後要上演的時候都還會有修改,《愛情》也是如此。她認為,這部戲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自己的超越,“本子寫出來不是呈現在舞臺上的樣子,在排練的時候我會隨時作出調整,後來就發現,人物已經在我的內心中鮮活起來,後面的情節設置都是自然而言的展開。”
  “我總覺得觀眾就是‘對手’。現在的觀眾懂得太多了,太聰明,並且,他們其實也是劇場表演中的一部分,所以我一定要想他們所想,隨時調整我的戲劇表現形式,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演出效果。”黃彥卓稱,如果建議正確,自己也會根據商業市場的要求對劇本作出適當改動,“比如為了適應商業演出時長,把鬆散的情節砍掉,弄得緊湊些也也不錯。”
  忙於《愛情》百場紀念演出的黃彥卓同時還在進行另一部新戲 《第四類情感:愛在曖昧時》,描述介於愛情與友情之間的一種微妙感情。黃彥卓說,這部戲目前還在“搭架子”,正在緊張排練,照例由自己擔綱編劇的戲中設定三對戀人,他們有的在經由曖昧階段後結婚,有的可能這段感情無疾而終,再見面相視而笑等等不一而足。
  “我是認為曖昧是愛情最美好的時刻。我就要在劇中抓住這個點來表現。”黃彥卓表示,這部新戲已經定於9月3日在北京上演,之後可能會考慮全國巡演,“未來大概我會更想排關註老人和孩子的戲劇,相信同樣會有觀眾關註。”  (原標題:專訪戲劇導演黃彥卓:排戲要把觀眾當"對手"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a30iakn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